經營物業按揭數年,曾接獲不少商舖的一、二按申請。一般而言,本港商舖價值不菲,借貸銀碼往往都是數百萬或上千萬。但有些申請銀碼卻只得一百幾十萬,細看之下,原來是「劏舖」。

劏舖在本港的物業投資市場存在已久(至少30年歷史),遍佈全港各區,許多更位處旺區,例如尖沙咀、旺角、銅鑼灣、荃灣等。劏舖的投資門檻低,往往只係200-300萬便可成為業主,更享有賣家保證的高租金回報,故看似十分吸引。而事實上過去十幾二十年間,的確有不少市民被吸引,紛紛買入這些劏舖,一嘗做舖主的滋味。

但好景不常,這些劏舖業主收了頭一兩年的保證租金後便無以為繼,即使將租金大幅下調也乏人問津,更要每月支付管理費。主要原因是這些劏場缺乏管理,也沒有清晰的定位,小業主各自為政,商場的人流及狀況自然每況愈下。最後,不少業主唯有忍痛蝕賣,蝕幅往往高達5-9成。部份業主想利用這些劏舖向銀行或財務公司借貸,但由於這些劏舖流動性極低,無價無市,故極難獲批。

其實上述這些情況都是可預計的,並且在過去二三十年重覆又重覆地出現。所謂的保證租金回報,只要細心一想也會知道是羊毛出自羊身上。需知道過去30年在香港投資物業,要蝕錢是很難的事,要蝕五成以上更是難以想像。但為何一而再,再而三地出現如斯慘況?除了小業主貪「平」及妄想可收取遠高於市場的租金回報外,更重要的是一班有財力及有知識的「資深物業投資者」,有計劃及有策略地吸引小投資者落疊。這班資深物業投資者當然每次都是賺得盤滿鉢滿,可憐一班小投資者,將全副身家「投資」在這些劏舖後,租又收唔到,賣又蝕到喊,借又借唔到。

香港是一個十分自由的經濟體,本來明買明賣沒有對錯之分,但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。